通知设置 新通知
活动赠票 | 我们诚邀20位开发者线下探讨攻克DevOps的落地实践大法
梅川酷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2 次浏览 • 2020-09-08 14:04

号外号外!中国 DevOps 社区 & CODING 深圳第九届Meetup 来啦!
本次以「DevOps 转型与实践」为主题的技术沙龙活动,由腾讯云旗下一站式 DevOps 开发平台 CODING 和中国 DevOps 社区主办,邀请了四位来自世界 500 强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大咖,共同探讨在 DevOps 的大潮流中,各公司如何攻克常见的企业痼疾根源,实现转型与落地实践 DevOps,提高研发效能。
海报详情及报名方式如下图:
Attention
融云作为本次活动的深度合作伙伴,为大家争取了20张免费票,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得赠票。
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
奖品
除了大咖演讲分享,活动现场还有惊喜抽奖环节~幸运观众可以获得的奖品包括:
DevOps 阅读系列包括:
1)《DevOps实践指南》x 5本
2)《敏捷无·敌之DevOps时代》x 2本
3)《京东敏捷实践指南》x 5本
4)《敏捷转型》x 3本
5)《绩效跃升地图》x 3本
6)《DevOps成长地图》x 3份
CODING 及合作伙伴纪念品包括:
7)CODING 猴子抱枕纪念品及活动贴纸
8)猫爪杯,挂脖风扇
还在等什么,赶快扫描海报里的二维码报名吧!
主办方
中国 DevOps 社区在全国的 17 个城市定期举办 Meetup 活动,每年会选定一个社区年会举办城市,每个月举办两次线上分享技术交流活动。社区正在逐渐发展更多的 Meetup 举办城市,致力于通过打造最优的线下交流社区,推动 DevOps 运动在国内的发展。
腾讯云旗下一站式 DevOps 开发平台 CODING.net,成立于 2014 年,致力于 DevOps 工具链产品的标准化。CODING 长期关注开发者社区建设,主办全国 20 余场专题技术活动。
活动推荐 | 数据驱动增长2020重塑企业营销新格局
admin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1 次浏览 • 2020-09-08 10:15

大数据时代,数据智能的商业应用逐渐渗入到金融、汽车、娱乐、地产、传媒等各行业角落,并持续引发新兴企业的不断崛起和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时代发展的亲历者,数据智能带来世界革新,带来的颠覆感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正处于的这个时代,大不同。
从海外的商业巨头亚马逊、谷歌、Facebook到国内阿里、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都凭借其拥有大量的数字用户资产成为天然的数字企业,并依靠精细化的数据运营不断挖掘盈利价值。
近日,MobTech联合百度上海分公司、Linkflow就数据智能带来业务增长为方向,携手举办【数据驱动增长 2020重塑企业营销新格局】主题沙龙,带您了解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决策方向从“业务经验驱动”向“数据化驱动”转型,并挖掘数据助力业务增长的底层逻辑。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9月18日 13:30-16:00
活动地点: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1018号龙之梦办公楼15楼
主办单位:MobTech袤博、百度上海分公司、Linkflow
会议议程
特别福利
扫码报名
合作伙伴
本次活动主办方:
本次活动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MobTech袤博简介:
MobTech袤博作为全球领先的数据智能科技企业,以数据应用为主导,融合顶尖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元先进技术,打造开发者服务、商业化、AI、Mob研究院四大版块,为全球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商业智能解决方案、App运营赋能方案、企业级AI智能方案、数据咨询研究等服务。
程序员带耳机敲代码时,都在听什么?
王叫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2 次浏览 • 2020-08-27 10:37

小伙伴们 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程序员,平时戴耳机写代码,都听些什么东东吧。
我记得之前真有小伙伴问说:程序员上班可以戴耳机吗?
是这样,反正我经历过的公司基本都是可以戴的,只要能完成任务,问题都不大。之前我们那有个SE就是,天天上班戴个索尼的那个骚绿色运动耳机搁脖子上,稳得一腿。
但更令人好奇的是,程序员敲代码戴耳机,到底在听什么呢?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就问过不少带耳机敲代码的同事。大部分都是说真的在听音乐,也有几个说其实啥也没听,戴耳机只是个习惯,耳机一戴,仿佛心理上有了一道屏障,可以处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安心的写代码。
网上居然还有人说在听郭德纲、岳云鹏的,这个想必是巨佬啊,带带我吧。
对于我来说,我写代码时听的东西,一定要是不费脑子的,不然就会分散专注力。
所以像什么摇滚、电音、农业重金属这种就与我无缘了,太嗨会让我容易分神。另外我个人也很少听英文歌,再者就是像肖邦,李斯特这类古典的我也听得少,原因很简单,一个完全听不懂的东西反而会让我有一种压力和负罪感,所以我放弃了。
那听哪些东西不费脑子呢?对于我个人来讲:
第一种就是非常熟悉的,比如已经听了很多年的歌,或者非常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的配乐;
第二种就是轻一点的纯音乐,权当背景音乐使用,有时候完全就忘了它的存在。
小伙伴们有什么好听的,不要吝啬,安利出来给大家,方便大家一起摸鱼学习进步。
听音乐App
目前个人听歌的主力应用就是Apple Music和虾米音乐,前者基本上大部分音乐和歌曲都包含了,但是有些中文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配乐在上面找不到,所以就以虾米为补充了。
流行音乐
周杰伦
说周胖杰伦是当今华语流行乐坛的扛把子,在座的列位应该都没有意见吧?
当然了,有喜欢他的,也有不喜欢他的,这都能理解。但是不管怎么说,基本都无法否认他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地位。
他的几乎每张专辑,每首歌我都还蛮熟悉,毕竟从小学听到了现在,陪伴了一批又一批90后度过了少年时代。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这货的专辑每次刚发行,我们都觉得一般,都不免指手画脚,感叹江南才尽,但是过了几年再来听,你会发现居然越听越好听,真香定律又生效了。
听他的歌还有个比较奇怪的是:今天会觉得这个好听,明天又觉得那个好听;早上起来觉得这个歌好听,晚上睡觉前听又会觉得那个歌好听,反正没啥固定标准。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最常听的播放列表,实在不知道听啥,就循环这里面的歌即可,这也是个人最喜欢的歌单了。
《以父之名》(2003 《叶惠美》)
《大笨钟》(2012 《十二新作》)
《稻香》 (2008 《魔杰座》)
《威廉古堡》 (2001 《范特西》)
《晴天》(2003 《叶惠美》)
《轨迹》(2003 《寻找周杰伦 - EP 》)
《千里之外》(2006 《依然范特西》)
《美人鱼》 (2014 《哎哟,不错哦》)
《火车叨位去》 (2002 《八度空间》)
《夜的第七章》(2006 《依然范特西》)
《开不了口》 (2001 《范特西》)
《上海一九四三》 (2001 《范特西》)
《爱在西元前》 (2001 《范特西》)
《黑色幽默》 (2000 《Jay》)
《雨下一整晚》(2010 《跨时代》)
《听妈妈的话》(2006 《依然范特西》)
至于专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2001年的神专辑《范特西》,经典的歌实在太多了。
而且最近我发现,没事听听他的演唱会现场版live,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啊,甚至比原专辑感觉还带感,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这感觉有点妙啊。
林俊杰
林俊杰自然也不用多说了,独特的声线,经典传唱的流行歌曲也有很多,比如专辑《第二天堂》里的「江南」、「美人鱼」,专辑《编号89757》里的「一千年以后」,专辑《西界》里的「西界」、「杀手」,以及专辑《她说》里的「她说」等等,也都是个人非常喜欢的歌。
王力宏
说到王力宏的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听感比较好,音质也很不错,配一个好耳机听着确实很爽。个人觉得2005年前后是他灵感极度丰富的几年。很多经典的像专辑《心中的日月》里的「心中的日月」、「一首简单的歌」,专辑《盖世英雄》里的「大城小爱」、「花田错」,以及专辑《改变自己》里的「落叶归根」、「改变自己」等等现在也都常听。
汪苏泷
没错,我个人非常喜欢汪苏泷的甜歌,除了甜就是甜,听了满满的都是恋爱的感觉,这种歌听起来完全不费脑子,敲代码可用,收了。
个人比较喜欢他的《传世乐章》专辑,至于歌曲,像「站台」、「晴」、「有点甜」(甜得发齁)、「等不到你」、「传世乐章」都挺喜欢的。
韦礼安
韦礼安这个歌手可能比较小众,有些小伙伴可能没太听过,但是他的音乐都还是挺有自己风格的,声音也非常干净。
我也收藏了几首个人觉得还不错的,分享个列表,有兴趣可以感受一下。
纯音乐
纯音乐,包括很多light music或者light piano,都还挺适合敲代码时候欣赏的,愉悦心情的同时,也不影响工作效率,有时候权当背景音乐了。
我写代码时常听的纯音乐就是久石让和班得瑞的。
久石让
久石让就不用多说了,知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尤其是为宫崎骏的很多动画电影做过配乐,所以传颂得也够久远了,经典的比如像《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菊次郎的夏天》、《千与千寻》、《起风了》等等的原生配乐专辑就很不错。
班得瑞
班得瑞的纯音乐很适合做背景音乐,最经典的像《Snowdreams》、《Annie's Wonderland》、《Childhood Memory》这些纯音乐实在太熟悉了,大家肯定在某个地方都听过,我觉得这些作为写代码时候的背景音乐再合适不过了。
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也有一些改编或者翻奏,听着舒服。
原生配乐
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特别喜欢某个电影或者电视剧,从而对里面的原生配乐十分迷恋,所以我敲代码时第三个最常听部分就是某些非常喜欢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原生配乐。
James Horner
说到电影配乐大师,我个人最常听的还是詹姆斯·霍纳,一提到他,脑海中不知不觉就响起了《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
他是个著名的电影配乐家,很多经典大片像《泰坦尼克号》、《燃情岁月》、《阿凡达》、《勇敢的心》等等的配乐都是出自他之手,不过可惜的是在2015年因为飞行事故陨落了。
它的几个经典电影原声配乐,我听得如痴如醉。
《泰坦尼克号》:My Heart Will Go On等
《燃情岁月》:The Ludlows等
《勇敢的心》: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等
《阿凡达》:I See You等
...
John Williams
约翰·威廉姆斯也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配乐家,拿过太多的奥斯卡奖项,甚至比詹姆斯·霍纳的荣誉还要多,他的几个经典电影原声配乐也在我敲代码常听的歌单之中。比如知名的《星球大战系列》、《哈利波特》、《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等等。
Hans Zimmer
汉斯·季默,诺兰御用的配乐师不是吹的,经典作品传唱已久,像《加勒比海盗》系列、《珍珠港》、《角斗士》、《盗梦空间》、《敦刻尔克》、《星际穿越》等等的电影原声配乐也都在我的常听歌单里面。
赵季平
说完了国外的配乐大师,国内我最喜欢的还是赵季平先生的几个经典作品,尤其是《新三国》的原生音乐集,我觉得这种往往更能打动我,每次一听到里面的音乐,就想起了电视剧对应的画面,我也听了无数遍。
除此之外,赵季平先生的其他配乐作品像《水浒传》、《乔家大院》、《大宅门》、《白鹿原》等等都是经典,敲代码的时候听老带劲了。
谭 盾
谭盾也是音乐大师,一谈到他,自然就想到了经典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夜宴》、《英雄》的配乐了,搬砖时听很有味道,仿佛自己也在行走江湖。
所以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小伙伴们有什么好听的,也安利出来吧,评论区见。
作者:hansonwong99
出自:公众号“CodeSheep”
To B 企业服务的 6 点再思考
admin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8 次浏览 • 2020-08-07 17:08

近两年没有下笔写总结,回头看自己过去的几篇 To B 企业服务的文章,有些虚了点,有些不够本质,有些是正确的但不好执行。由于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To B 企业服务市场又热闹了起来。二级市场相关股票涨得很凶,一级市场投资人都转来看这个赛道。当然,也有不少企业服务公司过去七个月跑出了不错的增长。如果 2020 年真的就是中国企业服务的元年了,我们该如何纪念它?
01
目标客户群从宽到窄
孙子兵法里非常强调 “战场选择” 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地利思维。而对于 To B 企业服务公司,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目标客户群,特别是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切增长都来自于留存,一切留存来自于产品市场匹配度,一切产品市场匹配度来自于专注和效率”。 所以增长在早期一定来自于对某个细分战场足够深刻理解和挖掘。一口气平铺十几个战场,还希望有可观的增长,这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在过去犯过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能服务的行业越多就意味着潜在客户群规模越大,这样才能更快做到更大规模。现在回想起来这是犯了兵家大忌。 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单一细分领域,所以现在得到的好处在于: 1. 获客效率非常高。通过圈子的转介绍,口口相传,参加行业展会,几乎在一年时间内就把行业完全打透,完全没有很多 To B 公司的流量焦虑。 2. 续费率非常高。因为定制化产品非常贴近这个行业的特征和各种特定需求,与市场咬合紧密。所以其他通用产品很难切进来,壁垒护城河就出现了,完全没有很多 To B 公司需要面对的同质化竞争。 3. 当验证了产品市场匹配度,竞争壁垒也起来了,获客效率也非常高,增长就自然而然发生。今年上半年他们做到了 300% 的增长。 02 从 SaaS 到分布式私有化 中国 To B 企业服务市场里一直有一个争论:到底是 SaaS 化还是私有化?小微客户对于标准化 SaaS 化产品接受度高,但付费能力偏弱,生命周期不稳定。中大型客户付费能力强,但又喜欢私有化,容易让公司陷入项目制的困境。 物理学里有个波粒二象性理论,即光又是波又是粒子,两者辩证统一。所以仅仅用二元角度看待 SaaS 化和私有化,可能都不是准确的。那是否存在一个中国特色的云服务混合所有制呢? 1. 定价是年费模式。按使用量计价,摆脱了过去一次性费用+维护费,但也可以跟随客户体量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营收。 2. 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部署、实施、运维、监控、升级修复 bug等等环节都非常自动化,类似一个分布式系统,省去了过去私有化项目固有的重人力实施和运维。 3. 产品划分 PaaS 和 SaaS 两层。PaaS 层完全标准化,SaaS 层可标准可定制,可以由自己团队定制,也开放给第三方合作方定制。 03 从信息化到交易化的模式升级 大多数企业服务公司都是切的信息流,做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和在线化,以简单、高效、便捷、管理为主要卖点。随着付费企业客户越来越多,这些 To B 企业服务公司都在某个行业和领域占据了不错的份额。这个时候除了进一步完善信息流,如何切入交易流就成了一种模式升级的可能路线。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资金流是高能密度的信息流,两者的割裂会付出更高的复杂税,从而导致熵增,最终走向坍塌。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所有的 “行业 SaaS” 公司最终会取代收单服务商,完成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并。于是他们使用了 Ping++ 的银行账户产品,具备了合规清算和多方分账的能力,顺利从信息化升级到交易化,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加金融服务的双赋能。资本市场也对于他们这样的模式升级给予了用脚投票的肯定,朋友公司最近连拿好几个 TS。 04 To B 也可以有网络效应 很多人都在说网络效应是最高级的竞争壁垒,那什么是网络效应呢?我的答案是 「分散多对多市场需求的自我增强」。 绝大多数商业模式都是满足需求,但网络效应可以激发需求。比如,社交网络里 A 的加入,可以让想跟 A 交流的 B 也加入。这个时候 B 发现原来 C 也在这里,于是 B 跟 C 也交流了起来。本来是为了跟 A 交流的需求满足后,凭空创造出了 B 与 C 的交流。这就是网络效应的威力。而且在这个网络体系内,需求的增长总是超过供给,经济学里供不应求就会导致超高溢价。 1. 他选择了一个上下游都分散的多点对多点的产业链做中间平台。 2. 这个平台容许上游公司之间协作增效,也容许下游公司之间互相联合。 3. 新加入这个平台的上游供应链,或者下游服务商,都获得了 “存量优化” 和 “引入增量” 这两种价值。 最终这家产业互联网公司,成为了这个细分市场里的神经网络,成为了行业经营状况的风向标。 05 跨界团队就是学习型组织 从物种进化的历史去看,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是一次飞跃。有性繁殖就是染色体的重组,从而提高多样性对抗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这是更加高级的主动适用性。团队也是一样的,单一背景、稳定不变不是一个好团队的标志。在高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下,这样的团队很难生存。好的团队一定是可以持续迭代和学习的组织,也必定是不同思想、观点、经验、技能的跨界团队。 1. 坚决引入底层价值观一致,但中层思维模型和上层业务技能不一样的人才。 2. 外部市场环境决定了产品阶段,产品阶段决定了人才边界,永远处于对未来的预判和当下人才储备的动态之中,拒绝铁打的兵。 3. PMF 跑出来之后,团队决定了增长速度和上升曲线,不因创始人自身局限而不敢苛求其他核心人员,不要陷入互相将就和互相不嫌弃的死循环。 4. 鼓励新人和老人的碰撞和火花,互相较劲,斗而不破,和而不僵,彼此激发对方的潜力,在 “强功争宠” 中推动公司前进。 不出意外,朋友公司明年就可以科创板上市了。 06 从 A 股财报看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秘密 要深刻理解中国本土的企业服务市场,必须去深刻理解中国的企业。这就让 A 股的财报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存在,这里藏着很多秘密,其中也包括了美国的企业服务模式无法完全照搬到中国的秘密。因为都是公开信息,稍微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国盈利能力最强和采购需求最旺盛的是银行。所以,银行既是中国最大的 To B 企业服务主体,又是 To B 企业服务市场里最大的客户群。 1. 银行是很好的 To B 获客渠道,因为它本身就有大量对公企业客户。 2. 给企业客户提供服务、预算让银行买单、反向帮助银行开展对公业务,这才是三方皆大欢喜的商业模式。 3. 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也反应了目前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更好提升企业客户的资金流效率会是刚需。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做大数据产品,他一开始就走单一市场,没有选择竞品的通用标准化策略,而是选择了行业定制化策略。
大多数产品选择同时做好多行业,同时服务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实,企业的差异大于个体的差异,企业的共性小于个体的共性。不同行业不同大小的企业客户,是完全不同的物种。所谓的通用产品,即支持所有行业,就是选择在所有战场同时开战,岂有不败的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推行了一个新模式 — 分布式私有化,在过去几年增长得很好。这个产品首先是私有化的,满足了中大型企业的需求,比如数据安全、合规、采购流程等等。但他们这个私有化有几个明显的 SaaS 化痕迹:
每当大家讨论如何取舍SaaS 化还是私有化时,其实也许存在第三条路:分布式私有化 ——一种 “云私二象性” 的存在。当然这对于产品设计和构架的能力要求很高,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这样的体系也需要时间积累,但至少是一种最优可能性的探索。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做线下门店管理 SaaS 平台,服务了超过 5000 家门店,覆盖从点单、外卖、会员、员工管理等等功能。每天平台上产生的订单超过了 1000 万元,但因为只有信息流,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如此大的流水与自己无关。
只有信息化的商业模式还不够丰富。利用工具的高频切入交易流,就可以跟随客户业务体量的增长同比例放大公司的收益。这应该会是不少 To B 企业服务公司下一个五年都可以去思考和实践的。既然做的是信息化,就应该顺势拿下资金流。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是 To B 企业服务市场里少有的率先跑出网络效应雏形的公司。
搭上了网络效应的顺风车,To B 企业服务公司梦寐以求的需求自增强和获客能力的涌现,就有可能成真。当然,品牌共识也会是 To B 企业服务公司的另一种 “网络效应”,抢占客户心智,减少签单门槛,提高美誉度,超越竞争。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做了快八年,前六年中规中矩,但最近两年发展突飞猛进。我向他请教其中秘诀,他说他有 “四板斧”:
组织机能的激活靠得是有新鲜血液的不断流入和可控范围内的不断碰撞。一个一团和气的团队,天花板很容易出现。所以,这样的团队需要定期引入可以掀开屋顶的人。没有突变就无法进化。不同背景的人带来的适度排异反应有助组织机体健康,除了 “产品市场匹配度”,公司还应该追求 “产品组织契合度”。
存在即合理,不难得出一些结论:
这让我想起了硅谷著名投资机构 A16Z 的一个预言:未来每一家公司都会成为金融科技公司。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当一家公司可以在自己业务范围以外还能化身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话,它等于给自己的发展加了巨大的金融杠杆。这个杠杆逻辑在中国的银行身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这也跟上面第三点(从信息化到交易化的模式升级)的演绎过程基本暗合。中国 To B 企业服务市场比较慢,归根结底还是杠杆比较少,不像 To C 消费市场。不过这一现象会随着开放银行和银行 5.0 的到来,发生巨大改变。
希望这一次,2020 年是中国 To B 企业服务的真元年。
GitHub推出「打赏」功能,全球最大同性交友平台将迎来更多开源工作?
大兴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8 次浏览 • 2020-07-22 15:02

近期,GitHub 发布了一条新功能——GitHub Sponsors,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打赏」。GitHub 官方表示,打赏的每一分钱都会进开发者的口袋,他们不会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神圣不可侵犯的 GitHub 都有打赏了,到底是好还是坏?
GitHub 官方表示,「开发者们为我们大家贡献了开源工具,这是对他们的经济支持,新的打赏功能将帮助他们构建更优秀的开源工作。」然而,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作为全宇宙最自由、最神圣的交友社区,GitHub 也开始增加打赏属性。所以为了顺应大流,欢迎 Star 和 Fork 融云GitHub 项目~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rongcloud-archive
为了启动这一新项目并激发社区打赏积极性,GitHub 还推出了 GitHub Sponsors Matching Fund,每个开发者第一年最多可匹配到 5000 美元的赞助基金。
这是一个开源的世界。如果没有维护者、设计者、编程者、研究者等组成的全球团队促进科技发展,世界就难以运行。这些卓越的开发者现在可以从社区中按劳取酬,通过自己的 GitHub 文件获取经济支持。
中间商不赚差价,打赏功能全球通用
开源是 GitHub 的核心。构建共享数字基础设施的开发者使得这个社区更加强大。GitHub 表示,为了表示对贡献者的感谢,GitHub Sponsors 在用户打赏其他开发者时不会收取平台费用。此外,为了庆祝这一功能的推出,GitHub 还将为前 12 个月的支付处理开销买单。简而言之,你打赏的每一分钱都会进开发者的口袋。
此外,打赏功能没有地域限制,只要在 GitHub 开展业务的国家,这一功能都能使用。
所有贡献者都能赏
在优秀的项目中,很多贡献者(contributor)都会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但他们的贡献在代码评审中并不可见。GitHub Sponsors 的推出是为了帮助所有类型的贡献和工作,从而进一步帮助开发者构建开源系统。任何对开源项目做出了贡献的人,不论是代码修改、文档编写,还是项目领导、项目设计等,都有可能得到打赏。
目前有一小部分开发者参与了 Sponsors 的测试版,任何开源项目贡献者在未来都有机会受到打赏。当然读者们也能申请下阶段测试的开发者,即填表加入 GitHub Sponsors 的候选者列表:
例如 Go 语言的贡献者,申请成为测试开发者后的赞赏页面大概是这样的:
因此,GitHub Sponsors 是另一种对开源项目做出贡献的方法:为构建和维护项目的开发者提供资金支持。为开发者资金帮助能帮助他们构建更好的开源项目,扩展参与开发的机会,并给予开发者应有的认可。从今天起,任何 GitHub 用户都能资助开源项目的开发者,这也是对项目最好的认可方式。
嵌入 GitHub 工作流
对于我们熟悉的工作流,GitHub Sponsors 现在可以无缝嵌入到里面。当贡献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指出我们的错误、或合并我们提交的代码时,我们可以访问他们的资料,或者直接将鼠标放在用户名上来打赏他们的开源工作。
对于新的社区贡献者悬停卡,除了该项目的直接贡献者,我们还能看到该项目传递的依赖性关系。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该开源项目做出贡献,但他们以前的工作或贡献可能为当前项目提供帮助,因此也是我们该赞赏的人。
开源项目还可以直接在 repo 中显示自己的打赏模型。.github/FUNDING.yml 被加到一个项目的主分支上之后,一个新的「Sponsor」按钮就会出现在 repo 的顶端。单击该按钮将打开该文件中列出的打赏模型的本地渲染视图。
YAML 板式非常灵活,因此项目的维护者和贡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如何打赏项目。他们可以展示以下任何(或全部)内容:为该项目做出贡献的开发者的 GitHub Sponsors 文件;包含 Open Collective、Community Bridge、Tidelift、Ko-fi 和 Patreon 在内的流行打赏模型以及其他打赏模型的自定义链接。
影响
GitHub 的这一做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部分开发者认为打赏可能会影响到开发者的工作方向。经济利益可能驱使开发者更加关注可能获取经济效益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有趣、有挑战性但不太会有人打赏的项目。那么读者们怎么认为?快留言写下你的观点吧。
一个靠 GitHub 打赏的码农,年入十万美元!
大兴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6 次浏览 • 2020-07-22 14:48

直到撰写本文时,我的 GitHub 年度打赏金额已经达到了 112680 美元。
创建一个很棒的软件;
使其仅对打赏者开放,直到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打赏者;
然后将项目开源给全世界。
我另外一位朋友 Nuno Maduro 最近在他的 Pest 项目中复制了这一方法,同样取得了成功:
我在文档的适当位置嵌入了这些视频的链接,以帮助大家找到它们
几个星期之后,我又为 GitHub 打赏者专门建立了一个「私有」的视频小组:
B站UP主自制的开源OCR翻译器走红Github,用一次就粉了
梅川酷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4 次浏览 • 2020-07-22 09:50

最近一个B站UP主自己撸了一个翻译神器,只要出现在屏幕的东西都可以翻译,关键是操作十分简单,就像下面这样:
适用范围全面,几乎所有出现在屏幕的东西都可以翻译;
翻译接口多,目前有12个翻译接口;
简洁美观的界面;
及其简单傻瓜的操作方式;
相比较其他OCR翻译器配置有自动翻译模式;
需要联网,可能视网速不同翻译速度有差;
PantsuDango为什么要创建这个项目?
PantsuDango本身是个vnr翻译软件的忠实用户,但是遇到某些游戏无法提取文本,然后偶然发现有OCR(文字识别)技术的存在,下载了很多已经有的OCR翻译器还是不满意,于是,索性自己撸了一个。
PantsuDango目前在Github标星 816,累计分支 88 个(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PantsuDango/Dango-Translator)
来自:开源最前线(ID:OpenSourceT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antsuDango/Dango-Translator
Linux 之父对 Intel 发飙:拜托快学学 AMD
大兴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6 次浏览 • 2020-07-15 11:41

在最近一次邮件交流中,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对Intel的处理器战略表达意见。
他谈到“希望AVX512指令集安详地‘死去’”。Torvalds指出,Intel应当把精力转移到解决真正问题上来,而不是通过创造神奇的指令集来赢得某些跑分上的胜利。
Torvalds还提到AMD,建议Intel像后者那样,把核心数做上来。在Torvalds看来,AVX512指令集仅在HPC(高性能计算集群)中有点用。
据悉,AVX-512是第三代AVX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最早于2016年的Xeon Phi x200加速卡中被支持。它提供了单次512位数据和控制指令的执行单元,使得CPU单次可处理的组合矢量数据宽度达到512位,并且扩展到32个512位ZMM寄存器,保证数据处理的暂存需求,也支持FMA融合乘加操作。
当然,Torvalds此番谈话还有个背景是,Rocket Lake处理器的下一代Alder Lake可能会是Intel第一次大规模在消费级应用big.LITTLE混合架构,而为了指令集统一、减少调度损耗(Atom不支持AVX-512),Alder Lake可能砍掉AVX-512。
原文:http://news.mydrivers.com/1/700/700158.htm
end
我,一个靠 GitHub 打赏谋生的程序员,如何做到年入 10 万美元?
王叫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9 次浏览 • 2020-07-06 11:51

如果提到靠打赏生活的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主播。但现实情况是,程序员也可以。这位活成主播的程序员名叫 Caleb Porzio。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靠 GitHub 项目的打赏赚到了 10 万美元。在他的自述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靠 GitHub 项目赚钱的经历和技巧。
Caleb Porzio 发推庆祝自己靠 GitHub 打赏(GitHub Sponsors)赚到了 10 万美元。
GitHub Sponsors 是 GitHub 2019 年 5 月份推出的一个功能,允许开发者通过自己的项目获取报酬/赞赏。








创建一个很棒的软件;
使其仅对打赏者开放,直到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打赏者;
然后将项目开源给全世界。









转自:机器之心 (张倩、蛋酱)
原文链接:https://calebporzio.com/i-just-hit-dollar-100000yr-on-github-sponsors-heres-how-i-did-it
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大佬的办公桌什么样?
大兴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94 次浏览 • 2020-07-06 10:27

大多数同为工程师的读者们,应该总是会对“工程师的办公桌到底有多乱”这类话题感兴趣,那些曾经的工程师、程序员巨佬的办公桌是否也杂乱无章呢?来看看。
一、雷军
从雷军的办公桌上,你看到了什么?稳压源、示波器……还有两台什么?阻抗分析仪?整体上看上去还是比较整洁的。一位软硬皆通的CEO,不知道现在小米公司做这么大了,是不是还是这样的办公桌。
二,丰田章男
三,Jim Williams
四,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
2014 年 7 月,Linus 首次公开了他的家庭办公室。有一台转角办公桌,桌面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比较凌乱,有各种连接线、3D打印机、线缆、硬盘……。linus还有一个可以站着工作的工作台,比坐着工作更健康。
五,比尔盖茨
六,史蒂夫·乔布斯
七,扎克伯格
回看了一下自己的办公桌,角落里落满的灰尘和散落一桌的杂物,我欣然接受了这种工作辛苦而未及收拾近两年未变的状态。。。
作者:Python之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vBYwiX9TdGT1UN819i9qA